今日是:

  80年代:关心弗洛伊德、尼采和萨特

        “那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好多以前不能说也不敢说的东西被《班主任》说出来了,特别是一些情感方面的、特别细腻的描写,对当时的读者冲击很大。”兰州大学哲学系80级的杨先生这样评价197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班主任》。

        《红与黑》、《少年维特之烦恼》、《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世界名著被频繁地借阅,弗洛伊德、尼采、萨特的理论与思想进入国人视野。“那个时候就是特别的好奇,西方人都在想什么?做什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正关心着什么话题?所有这些我们都争着、比着要知道。”兰州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82级的穆先生回忆,“当时有一套叫做‘走向世界’的丛书,我几乎是本本都买,现在家里还存着好几本呢。”这套原计划出100种的“走向世界丛书”1980年8月开始出版第一种《环游地球新录》,第一辑的36种于1986年出齐。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中,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休闲与学习,更是和社会的发展、人生的抉择息息相关:他们会因《苦恋》中的一句对白而激辩,也会从《人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情义的抉择;他们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老霍尔顿的叛逆个性,也崇敬《高山下的花环》里那些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

        “上大学的时候,读书占据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有热情也有抱负去学习和阅读。每读完一本书,几个要好的同学还会互相讨论,2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书大多是为了放松心情,不像那个时候,是真的想要学到一些东西,思考一些东西。”锦州师范学院(今渤海大学)中文系87级的杨女士这样形容自己的大学阅读时光。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