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导读:孩子都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也都是人们的掌中宝,对待孩子大家都是高兴且重视的,关于孩子的一切都是最高要求,因此古代关于孩子的习俗也很多,那么古今育儿习俗都有哪些呢?祈求早生贵子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祈求早生贵子的观念

妇女结婚之后,便有祈求早生、多生贵子的愿望。因此,在婚礼上有“撒帐”之习俗,撒帐的目的就是祈求生子。黄河流域的新婚夫妇入洞房时,由长辈中子孙双全的老太太,手抓枣子、栗子,撒向新人的寝帐,以此祝愿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古时所撒的瓜子、松子、莲子、百果子、枣子五种果子,实取“五子登科”之吉兆。

撒帐之俗,约始于汉代。据《戊辰杂抄》载:“李夫人初至,(汉武)帝迎入帐中一起坐。饮合卺酒,予告宫人,遥撤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裙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旧时江浙一带新妇走出轿门时,以铜钱散地,名为“鲤鱼撤子”,祝贺新婚夫妇多生贵子。旧时北京地区婚礼中流行着吃子孙饽饽的习俗,在合礼后,新郎、新娘各挟一个由女家包制、在男家蒸煮的半生半熟的饺子吃。这种半生半熟的饺子称为“子孙饽饽”。新郎吃饺子时,旁边有一男孩问道:“生不生?”新郎回答:“生。”用生饺子谐音讨个“早交子”或“早生子”的吉兆。

追求多子多孙是古代人的传统观念。《诗经·大雅·假乐》歌颂周成王任吏安民受到上天的保护,中有祝贺周天子“干禄百福,子孙千亿”之语,“子孙千亿”就是“子子孙孙数不清”的意思。早在西周时人们就有人口快快繁衍的愿望。春秋时期的越国君主勾践,为了增加国力,还颁布了鼓励女子多生育的法令:青年男子二十岁不婚、女子十七岁不嫁者,都要问罪父母;生一儿子,奖两壶酒,一头小猪;一胎三子,公家给请乳母抚养。

《诗经·周南·蠡斯》,就是以蠡(蝗虫)“多子、群居”作比喻祝贺他人多子多孙。

宜尔子孙,振振兮。〔译文〕你多子又多孙,家族真兴旺啊。

宜尔子孙,绳绳兮。你多子又多孙,后代绵延长啊。

宜尔子孙,蛰蛰兮。你多子又多孙,团聚好欢畅啊。

蝗虫生殖力强,繁殖快,又群居,活动范围广,适应能力强,用此为喻是有一定道理的。故古代常以“蠡斯衍庆”的套语,来祝贺他人多子多孙。

其实,古代劳动者若多子多孙,养家糊口会带来困难,子孙多在死亡线上挣扎。只有统治者希望多子多孙,成为天子屏藩,以求巩固其统治。据史书记载,曹操有25个儿子;唐玄宗有儿子30个,女儿29个;宋徽宗有儿子31个,女儿34个;康熙有儿子35个,女儿20个。

清代乾隆皇帝有儿子17个,73岁时已有玄孙,乾隆感到“五世玄孙,一堂衍庆”为大喜事,便在雍和宫、景福殿、承德避暑山庄挂上了好几块“五代五福堂”的匾额,并自署“十全老人”。

因此,妇女婚后不生子,倍受歧视,成为男子“休妻”的主要理由之一。女子即使成为皇后,也避免不了这种噩运。如《史记·汉武帝纪》载:武帝刘彻,少年时倾慕阿娇,后来娶为陈皇后,但因不育而被废去皇后之号,打入冷宫。《清稗类钞·立嗣》载:“我国重宗法,以无后为不孝之一。”

旧时婚礼迎娶中,婆家往往在从大门到洞房这一段路上铺上染成红色或墨绿色的麻袋或布袋,新娘双脚在袋上缓缓而行,袋子跟着新娘脚步前后相传。古时称此为“传袋”,谐“传代”之音。有些地方还有人唱《传袋歌》,有“一代传十代,十代传百代”,“千代传万代”等词句。

旧时江浙一带还有新娘第三天必须下灶煎豆腐的习俗。新娘煎豆腐时,伴娘唱道:“豆腐煎得好,来年生个小阿宝!豆腐煎得黄,来年养个状元郎。”

古人生育,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战国时期已很明显。《诗经·小雅·斯干》是一首祝贺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按周代习俗,凡有新宫室落成时,亲友进颂祷之辞,一般总是祝愿主人子孙繁衍、世代兴旺。

乃生男子,:〔译文〕如若生个男孩子,

载寝之床,:给他睡张小眠床,

载衣之裳,:给他穿衣又穿裳,

载弄之璋。:给他玩玩白玉璋。

其泣哩哩。:娃儿哭声真洪亮。

朱芾斯皇,:将来盛服定辉煌。

室家君王。:不是国君便是王。

乃生女子,:如若生个小姑娘,

载寝之地,:给她铺席睡地板,

载衣之褐,:一条小被包身上,

载弄之瓦。:纺线瓦锤给她玩。

无非无仪,:慎勿多言要柔顺,

惟酒食是议,:料理家务烧烧饭,

无父母诒罹。:别给父母添麻烦。

从诗中看来,当时生男生女已区别对待,成为后人“重男轻女”的依据。后来把生儿子称为“弄璋”(白玉)、生女儿贬为“弄瓦”(瓦锤),亦渊源于此。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古今育儿习俗,祈求早生贵子的观念”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