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最好不和父母或者公婆住在一起,但是有了孩子,我们往往又不得不选择这种“亲密”的生活方式。于是,矛盾不断出现。即使是和自己的父母,也常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别扭。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矛盾和别扭一旦处理不好,不但影响每个人的情绪,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还是让我们早日用“细节”的力量把一切不愉快清空吧!
第1个不愉快:婆婆不希望我们关系好?
刚结婚的时候,我觉得婆婆还挺喜欢我的。她知道我对她儿子特别好,总说她儿子娶了我算是享了福了。这段时间她来帮我们看孩子,大家住在一起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的,她却总对我们和睦的夫妻关系说出一些风凉话,而且看见我们亲密的样子就很生气。这让我很吃惊。难道婆婆不希望我们关系好?
改变:
后来我意识到了什么,于是在婆婆面前开始改变一些小动作。比如每天回家不再跟老公拥抱,只是殷勤地帮他接过手里的东西;开玩笑的时候不再亲昵地胡噜他的头发或者靠在他身上,自己笑自己的就行了;喊他帮忙的时候不再用“亲爱的”或者“宝贝”,而是换成了他的小名;洗好了水果,不再直接喂到老公嘴里,只端到他和婆婆面前招呼他们吃……一段时间过后,婆婆的脸色好多了,又开始到处跟人说她娶了一个多么多么好的儿媳妇了。
细节揭秘:改变小动作
老公毕竟是婆婆一手带大的“小男孩”,但是她却失去了对儿子亲昵抚摩、近身依偎的“权利”。所以看见你对她儿子的那些亲昵之举,心里多少都会有点儿不舒服。其实,在大家庭的生活中,众目睽睽之下,夫妻之间的行为举止也要有些调整,让大家都自然和自在一些。
第2个不愉快:我和妈妈总吵架
妈妈帮我带孩子,我特别感激她。但是她太惯孩子,我们总因为这个吵架。昨天,妞妞吵着要吃棒棒糖,我说不能吃,牙会坏的。正当我打算用“置之不理”法让又哭又闹的妞妞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妈出来了,说:“别哭,外婆带你买去。”我气坏了,当场跟我妈嚷了起来:“孩子都是您这么给惯坏的!”我妈也气得红了脸:“哼!坏事全是我!你说我图什么?!”说完,摔门走了。其实我也挺后悔的,真怕老这样伤了老人的心。
改变:
我决定以后再也不跟我妈吵架了。每次意见不合时,我都强忍着退回自己的房间。结果有天晚上,我妈倒来找我谈了。她说知道自己惯着孩子不好,但是实在是受不了孩子哭。我告诉她孩子的哭闹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如果不断退让就会不断失去原则。我们还谈了很多。这次之后,她好多了。但是有时还是会忍不住。我不会再当场跟她吵,而是尽量忍让。这样,每次我们都能心平气和地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比争吵有效得多。
细节揭秘:必要的忍让
就像这位外婆说的话一样,老人帮我们带孩子图什么?不就是想帮你一把。另外,孩子的确很让人怜爱啊!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冲突,都想孩子更好。只要心平气和地探讨、商量问题,把道理给老人讲透、讲明白,没有什么达不成共识的。
第3个不愉快:他们到底哪儿不满意?
我老公常年在国外工作,我带着孩子住在父母家。他们对孩子非常好,但是对我却总是有些冷淡,好像总是有什么隔阂似的,弄得我莫名其妙,心里也很别扭。我每个月都给他们一笔数量不小的钱,隔三差五地就买些他们爱吃的东西带回家,逢年过节从不忘给他们买礼物。我还有什么地儿让他们不满意呢?
改变: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个40多岁的朋友家做客。朋友一进门就对她父母说:“今天给你们添麻烦了啊!不嫌我们烦吧?!”吃饭的时候,她又对她妈妈说:“老妈,做这么一大桌好吃的菜可真不容易啊!”总之,她一直在说“辛苦了”、“您受累了”之类的话。我悄悄问她,跟自己的父母用得着这么说话吗?她一笑:“他们都是老小孩儿了,得多哄着!”我开窍了。现在我的“甜言蜜语”也挂在嘴边,我和父母之间也越来越亲密了。
细节揭秘:一句话
让老人知道我们感谢和心疼他们,比给他们买东西和给钱更重要。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一句话比一件礼物更能温暖人心。如果你是个“闷葫芦”,不擅表达,写个便笺贴在冰箱上,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第4个不愉快:她为什么不能理解我?
我是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师,加班是常有的事。经常是快下班了,客户的一个电话就得让我们所有人都留在公司改创意,改到客户满意为止。我跟婆婆说,晚上不用等我吃晚饭。我没事就回去吃,有事就不知道几点回家了。婆婆为此经常唠叨我,说总是什么都没准备的时候,我突然回家吃晚饭;做了很多好吃的菜的时候,我又不回来了。觉得我干的是个“破工作”!这也不是我愿意的啊!她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改变:
公司新来的小姑娘每天下班前都会给她妈妈打电话,有时撒娇地说一会儿回家吃饭,让她妈妈做她最爱吃的菜,或者跟妈妈抱怨不能回家吃饭了。我受了感染,也开始每天给婆婆打电话,报告是1个小时后到家,还是等半夜才能回去,让她带着我儿子先睡。自此之后,婆婆没再抱怨过我的“破工作”,还很心疼我,经常给我煲汤。等我半夜回去,汤还是温的。
细节揭秘:一个电话
老人过有章有法的生活已经习惯了,当我们不规律的工作或者生活打破了他们的章法时,会让他们有措手不及的感觉。一个电话就能帮助他们作好心理准备,把无序的情况调整进他们有序的生活中去。而且,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