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乙型肝炎是具有潜在致死性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是乙肝大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是病毒携带者,其中约有1/4的携带者将最终发展成为晚期肝硬化和肝癌。有近7亿中国人感染过乙肝病毒。然而,据葛兰素史克公司今年初的一次全国抽样调查,仅有1%的大众了解乙型肝炎。这表明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正不知不觉地把病毒传染给周围的人群。众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而且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又不能完全清除,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目前使用的有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两种,均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 HBsAg经纯化灭活及加佐剂吸附后制成。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一种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中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进入酵母菌中,通过培养这种重组酵母菌来获取HBsAg亚单位,经纯化加佐剂吸附后制成。这种新一代乙肝疫苗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
科学证明,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目前使用HBsAg基因工程疫苗。经上亿人次接种,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凡HBV标记物阴性者均应接种。免疫途径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多种。但不主张臀部注射。免疫方法为按0,1,6个月顺序注射3钉低剂量疫苗5微克。第3针后1~3个月抗一HBs阳性率可达95%以上。对以往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既无治疗作用也无不良反应。在接种3次疫苗后,5年内不需要再接种。使用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达95%以上,围生期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注射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极低。目前国内已把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
    乙肝疫苗的接种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自1979年问世以来,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应用和观察,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于1~3天内不治自愈。由于乙肝疫苗属血源性的,在制备过程中纯化与灭活程序十分严密,故不会产生像破伤风等动物血清疫苗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也不会感染乙肝、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亦未出现相互干扰作用,可以说,乙肝疫苗是安全可靠的预防疫苗,注射前也不必皮试。至于注射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凡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新生儿第1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若超过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出生后1个月仍未注射者,则应先检测有关乙肝指标,证实未被感染者,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合用;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互相之间无干扰作用;但有人认为若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故二者最好分开接种;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3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3个月,应到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抗一HBs)水平,以判断免疫效果,若无效者,需加强注射1次。此外,疫苗接种要注意剂量。
    对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注射3次,每次10微克;HB- 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第1次为3微克,第2、3次各为10微克。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生的新生儿注射3次每次30微克,或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再注射1次30微克疫苗,在不做孕妇HBsAg筛选化验的地区,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他易感人群(乙肝病毒标志全部阴性的人)均可采用10微克3次进行预防。5年后的加强接种,10微克剂量就够了。对于乙肝病毒标志中有一项以上为阳性的人,因为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就没有必要再注射乙肝疫苗。目前生产的基因重组疫苗,每支5微克,相当于血液疫苗1~20微克。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