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教育学者们归纳出一种理论:一个经常阅读的孩子,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增加了许多学习新语汇的经验,理解文字和解释文字的能力和速度也要强许多。童年时期的阅读,正是培养一个人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及早接受文学的熏陶,则是涵养一个人气质灵性的开始。

  我便是这样长大的。童年家境清寒,父亲书架上那一本本重重的、书页泛黄微香的“厚东西”便成了我课本之外的“室内玩具”。翻开来,那一行行整整齐齐的铅字,个个“叫得出名字”,连起来,似乎就在召唤我进入一个未知、新鲜的世界。在父亲指导下,那些唐诗宋词、古文古事一类的“之、乎、者、也”,乍读深奥难懂,可是反复诵读、体会,一知半解也是不难的。浓缩的文言体既然不难,稀释了的白话文就更觉得易如反掌,日常的用言,课堂的作文,首先就不缺发表的材料。

  到了今天,这一代台湾孩子就更有福了:各类读书会蓬勃发展、校园书香推广班纷纷改为读书会……这种热络风潮我自然是双手赞成、乐观其成的。但作为一个爱书人,私下倒是还有更深一层体会,即是阅读最大的收获还不完全在于“共读分享”和“讨论”,还包括独自浸润在书中世界与作者心灵交会的一种精神境界。孩子未来漫长的一生,终究是独处的时候多,一本好书相伴,正好填补他们心灵贫乏的缺口,充实他们对世界美好的想望。

  这之中乐趣有三。

  首先是“想像的无限空间”。好书的奥妙,其实来自阅读者跟随文字和情节发展时的“自行创造”,这种创造,除了来自原本现实中经验的重组和延伸,更多的时候是写作者提供一份蓝图,阅读者在想像中自由建构。这是一种“意在言外”、“妙不可言”的想像之美。想想,名著改编成的电影你看过几部?有人开玩笑:不爱看书的孩子,才会去看电影版的《哈利·波特》呢!

  其二是“经验版图的扩展”和“心灵景观的开拓”。作为一个渺小的人,短暂的生命能够提供我们多少亲历其境的机会?阅读,却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让我们自在穿梭在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民国的朱自清、徐志摩,和印度埃及俄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人类历史的三千年前和一千年后未来的外太空。我们能不满怀喜悦地感谢吗?这些“握笔的人”,为我们织锦;孩子色彩斑斓的人生,也在“美”和“善”的锦缎中铺展,一直推向天涯海角。

  我们在书本中成长,逐渐成熟、懂事,开始有了质疑、批判与思考的能力,此其三阅读的乐趣是也。因为有了思想,就明白绝非“开卷有益”,“独读”的真正价值于焉出现:阅读需要选择,真理需要推敲求证。随着文明前进的脚步,新的价值观推翻了旧有的价值观,何者该舍,何者该取,爱书的孩子自能做独立的判断。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中的必要学习和发现,更是阅读菁华之所在。

  书本,确实是永恒智慧的明灯。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