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岁女孩的妈妈,无意间看到孩子的博客上写着:"天阴沉沉的,就像我阴沉沉的心。现在,我会不由自主地忧愁,数学题做不出来,这样怎么面对中考;和好友小诺吵架了,我也只是坐在家里愁,不知怎么解决;有个男孩给我写纸条,我不想答应,可又想他关注我。唉,这就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吗?怎么这么多愁事啊?"是不是这么大的孩子都这样啊?
《少年维特之烦恼》说的不就是青春期孩子的烦恼事吗?到了青春期,几乎每个孩子都是"维特",学习、交友、恋爱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眼中的愁事。美国曾进行过一项调查,90%的青少年经常会因种种困惑而发愁。
她女儿的这个年龄,正是青春早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第二性征已经开始发育,男孩长出喉结、女孩身材变得玲珑有致。身体变化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该"单飞"了,但心理上却还无法真正独立和全面看待问题。孩子做不出题,我们看来很正常――你要是什么都会还来学校干吗?可他们就认为做不好说明没能力。同样,与朋友闹别扭了,他们不是设法解决问题,而是多数时间在想自己是不是人缘不好,便越想越烦。但他们又觉得长大了,不愿求助于父母,就形成了多忧的特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童喜欢睁着大眼睛东瞧西看,问爸爸妈妈"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关注的是外部世界。但到了青春期,由于生理变化,孩子变得更关注自身,心理上由开放转向闭缩,他们常思考的问题变成了"我在别人眼里到底怎么样"。表面看来她女儿是为前途和友谊发愁,实质上却是为"我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担忧。
爱发愁毕竟不是好事,应及时得到纠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尽快社会化,多参加集体活动,与不同人交流,从而多方面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