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1 创造平等合作的班级气氛,关注嫌弃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教育者要摒弃竞争主义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创造平等合作的班级气氛,使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以合作者和朋友的关系相处,彻底消除班级的等级之分。首先,教育者应尊重儿童。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平等要求相互尊重,只有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才能真正合作。教师应率先垂范,从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开始,帮助学生们建立平等合作的生生关系。其次,帮助嫌弃儿童洁身自好。他们总是受到指责,逐渐开始嫌恶自己的一切,陷入自我嫌弃之中,丧失了建设性生存的欲望,“破罐子破摔”。因此教育者要帮助失意儿童鼓起勇气、洁身自好、自尊自强,自尊是平等合作的内在心理基础。
  教育者要摒弃“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嫌弃儿童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生命成长是内在生成的,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的方式,在教育活动中,以知识传授为媒介,注重嫌弃儿童的情意发展,提升个性、价值观,特别是社会化教育,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班级社会生活。
  2 正确归因,重塑嫌弃儿童的健康心理
  嫌弃儿童不能理智地行事,常采取异常的抗争方式,导致心理异常。因此,帮助嫌弃儿童正确归因与重塑健康心理是转变嫌弃儿童的根本。首先,教育者应帮助嫌弃儿童对不良行为正确归因,发现被嫌弃的真正原因(成绩、品行、自身的心理因素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帮助嫌弃儿童重塑健康的心理。在认知方面,对嫌弃儿童进行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我意识。嫌弃儿童长期受到群体的否定评价,形成低水平的自我认知,教育者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与特长,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树立自信心,形成科学的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从家庭教育入手,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形成嫌弃儿童良好的情感世界。在学校里,教师创设条件,帮助儿童实施“角色转换”,让他们担任值日生、班干部等,使他们在班级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体现一定的价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消除人际交往中的抵触情绪,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良好人际关系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快乐,形成良好的心境,乃至主动追求成功,乐于与人交往,形成良性循环。在意志行为方面,教育者对嫌弃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基本技能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异常行为方式给自己和班级带来的不良后果,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3 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儿童的人际关系
  教育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儿童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行为方式,优化儿童的人际关系,帮助其最终融合于班级群体中。
  实践锻炼法。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形成,嫌弃儿童只有在与同学交往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找到归属感,实践活动应成为嫌弃儿童改变人际关系的主渠道。要在实践活动中构建集体活动的模式,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嫌弃儿童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使其感受自己的独特价值。在集体生活中,促进他们进行交往,消除隔阂,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儿童提供一个广阔的交往活动空间,发挥各自特长,体现生命个体的独特性。[4]
  移情训练法。移情,即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知”。在训练中,帮助嫌弃儿童理解他人情感,为他人着想,富有同情心,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从而培养嫌弃儿童正确理解人际纷争问题,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角色扮演法。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一定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情感,明确角色规范,习得和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4 用爱、信任和耐心陪伴嫌弃儿童走出边缘困境
  嫌弃儿童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行为易反复。他们更需要教育者用爱、信任和耐心陪伴他们走出边缘困境。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育者要像母亲对待婴儿一样,给予儿童不带附加要求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关心中包含着严格的要求,而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嫌弃儿童。在他们遭遇困难、行为反复时不失望,给他们提供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信任,是一种使人振奋和教育人的力量。这里不仅是指在儿童成长中的一般的信任,而更多的是指在嫌弃儿童转变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很多困难和失望,但教育者仍一如既往地表现出那种完全具体的信任。耐心,是教育者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丧失信心,保持内在稳定性的一种心理品质。耐心意味着更多留意嫌弃儿童的发展,意味着一种高度的自制力,懂得放弃教育者自身的某些脱离实际的意愿,绝不揠苗助长,使嫌弃儿童的发展顺其自然。这种耐心建立在对嫌弃儿童具有坚不可摧的信任的基础上,并把自己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纳入这种信任感中。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