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婴儿的主要消化特点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娇嫩,与成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从消化器官上看,婴儿口腔黏膜柔软,面颊部脂肪发育较好,舌短而宽,有助于吸吮乳头。
    婴儿的胃贲门(胃的进口)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关闭作用不强;幽门(胃的出口)肌肉发育良好,但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易紧闭,在吸饱奶后略受震动或吞咽过多空气,都容易吐奶。新生儿及婴儿阶段,胃容量甚小,婴儿每次哺乳量容易超过胃的平均容积,哺乳量过多,容易引起呕吐。婴儿胃的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为1~1.5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
    婴儿肠管总长度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5倍),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从消化的另一个系统--消化液上看,新生儿的涎腺发育不全,唾液分泌量较少,3~4个月时,涎腺逐渐发育完全,唾液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增多,消化淀粉的能力增强。
    婴儿的胃液成分与成人基本相同,有胃酸、胃蛋白酶、胃凝乳酶和脂肪酶。婴儿的胃液分泌机能与成人相比明显不全,但完全能消化人乳。婴儿的胃蛋白酶有凝乳作用,可使乳汁凝固,有利消化。
    肠消化液内有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肠液从婴幼儿时起,已含肽酶、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脂肪酶等,加上胆汁的乳化作用,可使食物消化完全。食物经过小肠,除了不能消化的部分外,都已分解成为最简单的物质(氨基酸、单糖、甘油等)而被吸收。
    1~3岁的幼儿消化系统也比较娇气,需要在饮食上作出必要的照顾。3岁之后的儿童的消化系统已渐渐接近成人,但是在营养上也有特殊之处,应予以注意并加以调解,使儿童得到合理、完善的饮食。
    不宜给婴儿断奶的情况
    婴儿如有以下情况不宜断奶:
    该婴儿从未添加过辅食,消化道对断奶后食品没有适应的能力,如果采用突然断奶会给婴儿带来不利,易引起消化紊乱、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婴儿患病期间不应该断奶。断奶时母婴的身体都发生变化。小儿患病时,再加断奶,将使病情加重或造成营养不良。
    炎热的夏天不宜断奶。夏天天气炎热,小儿消化能力差,稍有不慎,就可以引起消化道疾病,故不应断奶。
    乳母月经来潮时的哺乳
    产妇在产后月经的恢复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恢复的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满月后即来月经,晚的要到小儿1岁后才恢复。不论月经在什么时候恢复,都不是断奶的理由。
    一般来说,产后月经的恢复与母亲是否坚持母乳喂养有一定关系。哺乳时期越长,吸吮乳头的次数越多,或婴儿越大刺激乳头的吸吮力越强,都有利于血浆内催乳激素的水平增高,这对抑制月经恢复最能起作用。如果较早停止哺母乳,血浆内催乳激素的水平降低,抑制月经的作用减退,月经也就很快恢复。
    月经来潮时,一般乳量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这种乳汁有时可引起婴儿消化不良症状,但这是暂时的现象,待经期过后就会恢复正常。因此,无论是处在经期或经期后,都不要停止喂哺.还应坚持一定阶段的母乳喂养。
    预防婴儿断奶综合征
    断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当决定给孩子断奶时,就突然中止哺喂,或者采取母亲与孩子隔离几天等方式。如果此时在孩子断奶后没有给予正确的喂养,孩子需要的蛋白质没得到足量供应,长此下去,往往造成婴幼儿的蛋白质缺乏,可出现小孩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头发由黑变棕,由棕变红,兴奋性增加,容易哭闹,哭声不响亮,细弱无力,腹泻等症状。这种孩子脂肪并不少,看上去营养还可以,并不消瘦,但皮肤常有浮肿,肌肉萎缩,有时还可见到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屑,有的孩子因为皮肤干燥而形成特殊的裂纹鳞状皮肤,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这些都是由于断奶不当引起的不良现象,医学上称为"断奶综合征"。
    其实,有些妇女把断奶理解为一个截断过程是错误的。孩子如突然断奶而改喂粥及其他辅食时,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不适应要比消化道的不适应更为严重。如果母亲因断奶而与孩子暂时分开,则孩子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大。蛋白质摄人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会使孩子消极,抵抗力下降,易患发热、感冒、腹泻等病。预防断奶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合理喂养和断奶后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每天每千克体重1~1.5克蛋白质,同时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足维生素,这样孩子就会很快获得好转和痊愈。
    婴儿断奶后的饮食
    小儿的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刚刚断奶以后还不能和正常儿童一样进食固体食品。小儿已习惯用的各种辅食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新品种,使小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把流质、半流质改为固体食品。这一时期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密切关系着以后的营养状况,家长必须重视这件事,妥善安排。
    断奶后必须注意为孩子选择质地软、易消化并富于营养的食品,最好为他们单独制作。在烹调方法上要以切碎烧烂为原则。通常采用煮、煨、炖、烧、蒸的方法,不宜用油炸。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只给孩子吃菜汤泡饭,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汤只能增加些滋味,里面所含的营养素极少,经常食用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有的家长以为鸡蛋营养好,烹调方法又简便,每天用蒸鸡蛋作下饭菜,这也不太妥当。鸡蛋固然营养价值较高,孩子也很需要吃,然而每天都用同样方法制作,时间久了,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影响食欲而产生拒食的现象。
    进餐次数以每天4~5餐最好,即早、中、晚三餐,午睡后加一次点心。如小儿较弱,食量小,也可在上午9时加一次点心。至于每餐的量,应特别强调早餐"吃得饱"。因为小儿早晨醒来食欲最好,应给予质量较好的早饭,以保证小儿上半天的活动需要。午饭量应是全天最多的一餐,晚餐宜清淡些,以利睡眠。那么,每天各种食品应吃多少呢?下面的量可作参考:
    蔬菜:应以绿叶菜为主,每天至少占50%,每天总量为50~75克。以后日渐长大,量应逐步增到100克。
    豆制品:每天25克左右,以豆腐和豆腐干为主。
    鸡蛋:每天1个,煮、蒸、炖、炒蛋均可。
    肉、鱼、脏腑类:每天50~75克,不同品种,轮换食用。
    豆浆或牛奶:每天500毫升,1岁半以后可减到250毫升。
    粮食:每天的主食为大米、面粉,共需100克,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增。
    水果:此项食品可根据家庭情况灵活掌握,如条件许可,作补充部分的蔬菜量。但并非吃了水果就不必吃蔬菜,因为它们的营养价值是不同的。
    油、糖:一般每种每天10~20克即足。
    婴儿贪食的原因
    婴儿头12个月发育比较迅速。开始学步时,发育速度放慢。此时,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但难于意识环境对他们的限制,因而易于发生事故或中毒。
    孩子总是往嘴里放东西,很多父母误认为孩子饿了,他们赶忙主动给孩子食物,而这些食物多半被孩子拒绝。这是因为学步婴儿在不断长牙,他们的牙床间歇地发痒和疼痛,孩子往嘴里塞好多东西可能就是试图减轻牙痒和牙疼带来的不舒服。婴儿的这种吃法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会自己选择食物吃,学哥、姐的样子吃等等。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一个特定阶段。在这阶段,孩子多吃点也不会超重,更不会饿着他自己。
    婴儿不宜多吃蜂蜜
    蜂蜜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但蜂蜜在生产、运输和储存等一系列过程中,极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而肉毒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甚强,既耐严寒,又耐高温,能够在连续煮沸_的开水中存活6~lO小时。因此,即使经过一般加工处理的蜂蜜,也仍有一定数量的肉毒杆菌胞芽存活。这些胞芽无法生长和释放毒素。然而,这些胞芽一旦进入婴幼儿体内,尤其是进入1岁以下的婴儿体内,因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它们便迅速发育成肉毒杆菌,并释放出大量的肉毒素。这些毒素毒性甚强,据说1毫克即可致万名婴儿于死命。另据调查,目前婴幼儿急死症中,有5%的婴儿是因肉毒素中毒而引起死亡的。所以,婴幼儿最好不要多吃蜂蜜,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不宜食用蜂蜜。
    断奶后婴儿的喂养
    宝宝在9~10个月就可以断奶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营养的摄取已由奶转为辅助食物。不过完全断奶后,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饥饱问题和饮食标准,不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宝宝一天的饮食标准大致如下。但一日三餐都只吃一样的婴儿是很少的。三餐中总有一餐要比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这些都属正常。
    ①婴儿一天的饮食量标准。
    鸡蛋:1个。
    蔬菜:大匙子为两匙半。
    食油:1天3~4匙。
    点心、牛奶、水果、饼干等,不影响三餐饭为好。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增多,可以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品。
    ②可喂的食品。
    淀粉质:面条、软饭、面包、通心粉、薯类、热点心、饼、燕麦粥等。
    蛋白质:牛奶、脱脂奶粉、乳酪、蛋、肉、鱼、猪肝、豆腐、豆类等。
    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些红、黄、绿色的。
    海藻类:紫菜、海带、裙带菜等。
    油:黄油、人造乳酪、花生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婴儿还不习惯吞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软些、烂些,味道稍淡些。
    米、面食品搭配喂养
    面食的做法花样比较多,可以经常变换。用米、面搭配使膳食多样化可引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从营养角度分析,面粉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的含量都比米要高,而且不同粮食的营养成分也不全相同,如用几种粮食混合食用,可以收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所以,每天的主食最好用米、面搭配,或不同的品种搭配。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